地震震倒的是建筑物,震不倒的卻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救援的先鋒軍,新城的建設者。在三一大型裝備的協助下,當地不僅迅速恢復震前的經濟水平,還將當地的GDP推到了一個新高度。
汶川12年,鮮花與掌聲送給英雄,感動與欽佩留在心中。
“全力參與救援”
三一捐贈的救援設備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這是一個令人無法忘記的時刻。
在劇烈震動中,汶川里氏8級地震爆發,頃刻間,無數生命被掩埋在廢墟之下。“全力參與救援!”這是董事長梁穩根第一時間的指示。
接到指示后,全體員工迅速行動起來。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要求組織救援隊迅速奔赴災區:“早一點趕到,早一點挽救生命。”
次日中午,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宣布,三一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800萬元,并呼吁中國企業積極關心災情,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
2珍貴的50元
三一員工獻血
災后第一時間,由80名團員組成的“湖南省青年志愿者三一集團抗震救災服務隊”,由時任三一團委書記梁在中帶隊,火速奔赴災區。
產業園內,3萬名員工自發組織獻血活動,與災區人民心手相連。
與此同時,三一員工募捐行動也在進行,募集善款300萬元送往災區。三一重工食堂倉管員梁鵬,丈夫患惡性腫瘤,家里負債累累。
募捐當天,她趕到現場堅持捐獻。工作人員說:“你家情況不好,就不捐了”。“受災的人都沒了生命,比我更可憐”。一向少話的梁鵬低低地說道,掏出50元交給募捐人員。
最先進來的居然是民營企業
三一挖掘機打通生命通道
災區最急缺的是無疑是大型救援設備。
災難發生后,三一緊急聯系四川、重慶的客戶,與他們商議,將他們預定的設備先運往災區使用。幾乎所有的客戶都同意了延遲交貨。
在獲得諒解后,三一向客戶退回了訂金,將7臺全新的挖掘機直接投入救災。
5月份正是三一起重機每年的產銷旺季,在生產任務非常繁重的情況下,三一將13日才剛剛下線的3臺新型號汽車起重機全部調往災區。
14日下午2點,價值1000多萬元的3臺汽車式起重機、7臺挖掘機,以及50多名操作手集結于重慶,分三路奔赴平武、九嶺、安縣,疏導道路,成為最重要的開路工具。
經過40個小時的奮戰,三一救援隊打通了重災區安縣的生命通道。安縣交通局副局長高進說,“真沒想到,最先進來的,居然是三一集團,居然是民營企業。”
徒手救人的無名英雄
救援官兵、獲救女孩與三一起重機
郭光榮,是三一路機西南分公司的員工,就在四川當地上班。災情發生后,他連工作服都沒顧得上換,就第一時間與同事趕去救援。
途經安縣時,他遇到了開往北川救援的官兵車隊,之后就跟著車隊率先進入北川境內。當時北川還有余震,到處是廢墟。
行至縣城時,郭光榮發現有一只小狗很奇怪,一直在那坐著,不跑也不叫喚。機敏的郭光榮過去探明情況,發現有一名老太被壓在廢墟下。
當時路不通,沒有機械設備,由于救人心切,6個人用手刨,用肩扛、用鋼筋和破鋸子撬,將老人救出送醫。由于施救及時,老人身體并無大礙。之后,郭光榮和同事們又在附近先后救出了4個人。
老太康復后,開始到處尋找救命恩人,她唯一還記得的,就是藍色的工作服以及安全帽上醒目的紅色標徽。
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老太終于在救援隊駐所找到了他。面對老人千言萬語的感謝,郭光榮只是靦腆地說著:“應該的,應該的......”
大愛無界,英雄無名。
越過山丘,駛向北川
三一起重機在北川救援
在受災嚴重的北川縣城入城口,陡峭的懸崖,狹窄的急彎,塌方攔路的巨石形成了一處“鬼門關”,很多機械設備都被堵在外面進不去。
關口處,懸崖與巨石的距離僅3米,70度的拐角路長不足10米,小車也難以通行。由于炸掉巨石可能會引發山體滑坡,所以進城只有一個辦法——從那個3米寬的山口子開過去。
頭上的泥石流不斷滑坡,腳下的路基不穩,隨時有塌方的危險。面對險象環生的山路,除了三一的操作手,沒有人敢駕駛設備通過這里。
小心地啟動、沉著打彎、擦著巨石緩緩而過……一米、兩米、三米……三一操作手劉勇將起重機驚險地開過這條險路。后面的司機心里也有了底,一輛接一輛穿過險彎,駛向北川,成為第一批進入北川的機械化救援隊。
看到三一救援隊到來,北川縣縣長從山上跑下來,他握住救援隊員的手說:“終于把你們盼來了,大伙再也不用手挖肩扛救人了。”
右手抱弟弟,左手牽姐姐
羅小軍帶著孩子撤退
信用社的廢墟下埋著幾十個人,廢預制板橫陳,壓著一根直徑1米左右的粗大石柱,救援官兵對整塊的鋼筋水泥無能為力。
三一起重設備進城后,被直接帶到這里。1個小時后,石柱被挪開。很快,被困超過100小時的神州礦業副總經理季中山被挖了出來。
之后,三一救援隊按照統一指揮,先后在縣政府、電子廠等地方,與湖南、陜西消防隊聯合作戰,從廢墟中成功救起二十多名幸存者。
由于余震潰堤的危險,數日后,群眾隨部隊撤離。途中,起重機操作手羅小軍發現了一位帶著孫子孫女的老太太,裹夾在人群里,步行艱難。他沖上去,從老太手里接過孩子,右手抱弟弟,左手牽姐姐,大步流星地走著。
這幅畫面也被記者抓拍了下來,后來登上了《南方周末》,成為三一抗震救災中的一個經典畫面。
羌繡換挖機
羌繡換來三一挖掘機
李進東是四川映秀鎮村民,地震發生時,映秀鎮中學教學樓嚴重坍塌,數百名師生被困。
剛剛在地震中失去父親的李進東強忍悲痛,毅然只身沖入危樓,用雙手救出大量學生。因為英勇表現,李進東獲得由汶川縣人民政府頒發的“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
但李進東一直抱有抱憾:如果當時鎮上能多有幾臺挖掘機,肯定夠救出更多生命。這些年來,他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擁有一臺自己的設備,守護多災多難的家園。
得知消息后,三一決定幫助這位抗震英雄。2014年11月,通過“物物交換”的形式,李進東用羌繡與三一集團交換了一臺SY75挖掘機。
從此,“羌繡換來三一挖掘機”的故事在當地廣泛傳播。
重建川北新城
一臺十10年機齡的SY205,還在當地服役
震后的重建工作,一直牽動所有三一人的心。
當初,最后一批三一救援隊員撤離災區時,將救援設備全部移交當地,成為當地重建的重要力量。在第二輪捐贈中,三一又在四川彭州市捐建了一整套混凝土攪拌站。
同時,從災區選拔了一批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應屆畢業生,把他們接到長沙學習,全部費用由三一支付,直至畢業返鄉。
據統計,災后十年間,三一在川北參與災后重建的工程機械設備多達1500余臺,其中僅參與綿陽縣重建的挖掘機就有600多臺,成套混凝土設備采用量更是達到60%以上。
從第一棟重建的樓房開始,大量的三一機械設備參與了映汶高速公路、溪洛渡水電大壩、汶川縣人民醫院、希望小學等重點工程,助一座現代化的“川北新城”從廢墟中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