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山西,最先讓人想到的是這里的傳統能源——煤炭。曾有人問到,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一座城,你眼中的山西是什么色彩?有人說是黃色,因為這里有黃土高原,眼里都是黃沙漫天;有人認為是黑色,因為這里煤炭豐富,時常可見濃煙滾滾。在山西,天不是藍的,地不是綠的。
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近年來,山西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通過不斷加速綠色發展,山西省這個老牌國家能源基地終于得以如沐春風,開創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山西風能資源豐富,電網分布均勻,發展風電的基礎和條件得天獨厚。然而,在2008年以前,山西并無一座風電場,風力發電幾乎為零。身為風電資源大省,山西省開始大力推動風電落地項目。2008年7月28日,山西首座風電場正式并網,揭開了這個能源大省的轉型序幕。借著新能源的發展東風,素有“火爐”之稱的山西運城市,也從傳統的農業大市實現了向新能源產業的轉型。
2019年8月,由新疆萬里電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夏縣泗交鎮四期48MW風電場項目開始正式施工,泗交鎮位于夏縣縣城東南部27公里處的中條山腹地,是運城市面積最大的山區鄉鎮,具有天然的風資源優勢。該項目計劃安裝16臺2.5MW、4臺2.0MW風力發電機組。雖然整體裝機量不大,但要在崎嶇不平的山地上進行風電安裝,保障項目安全順利完工,卻是一項極具考驗和挑戰的任務。
新疆萬里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鵬程:“山地風電的困難會很大,咱們的設備需要全部拆開, 用卡車一車一車倒運過來,組車過程中風險會很大。因為周邊都是懸崖耕地。
在泗交鎮建設風電場,優勢顯而易見,劣勢也無可避免。如果說不利的山地條件可以靠人為來克服,那么組裝一臺125米高的風機則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風機安裝的關鍵在于如何與風做對抗,高度越高風的阻力就越大,不確定因素越多,也就越能考驗出一臺設備的無窮性能。
駕駛員 喬鑫軍:“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天氣因素。因為我們操作期間有大風可能造成車毀人亡。我駕駛的是三一的6500A,我駕駛最注重機械設備的穩定性和起重性能。作為一個駕駛員來說一臺吊車它的起重性能對駕駛員很重要。因為一臺起重機在我們干活過程中,可以保證我在操作過程中順利完成這項任務,和工人做到高精密的對接。”
新疆萬里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鵬程: “履帶吊大家都知道三一的設備是最好的了。它的拆裝更快,起重速度也要優先其它廠家。設備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安全性效率也比較高。”
目前,夏縣泗交鎮四期風電項目已全面完工,22臺風機也已正式投入使用。面對新能源產業的跨越轉型,無論是2008年的首座風電場,還是時隔十年后的夏縣泗交鎮四期風電項目,山西省在使當地風能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同時,更解決了當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而在這場化劣勢為優勢的攻堅戰中,不僅有為千家萬戶送去溫暖與光明的新能源人,還有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滿載深情與厚望的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