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瀟湘晨報新聞“離上課還有半小時學生早已到齊”用半個版面對三一職院的專業課教師李德泉堅持“錯峰上課”,經常給學生“開小灶”等教書育人事跡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引起了網友們的點贊與熱議。
“每天比別人多半個小時,一年之后,我們就比別人掌握更多。精英精神就是一直堅持。”清明小長假前的一天清晨,三一職院精英學院負責人李德泉老師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收獲眾多點贊。距離規定的上課時間還有半小時,他的學生們早已到達上課地點,開始了新一天的學習。
為什么要提前半個小時上課?李德泉解釋:“提早上學,倒逼學生早睡早起,吃頓早飯,一天的學習精神飽滿。”李德泉說,錯峰上課食堂不會擁堵,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吃了早餐再來上課。2020年9月起,精英學院就開始了這樣的作息。樁機服務1901班學生成肯說,剛開始并不能理解,但隨之養成的良好作息習慣,讓大家都受益匪淺。
“老師心里的愛學生是能感知到的”
李德泉嚴厲的課堂管理全校出名。“老師心里有學生,愛學生,學生是能夠感知到的。”從教十年的李德泉在采訪中反復強調這一點。
現年59歲的李德泉來自江蘇鹽城,1984年,他從貴州師范大學數學專業畢業,出于對工程機械的熱愛,毅然跨行,成為一名工程機械售后服務工程師。摸爬滾打近三十年后,由于年齡原因,他不得不放棄一線工作,2011年正式入職三一職院,成為一名教師。
從教十年來,李德泉不評職稱、不參加評優,一門心思撲在教學上。“我只想把寶貴的時間都花在對學生最有益的地方。”他坦言。
除了早上7點半上課、白天八節課的項目化教學外,晚上李德泉還經常給學生“開小灶”:批改作業、指導思維導圖修改、設計新的項目任務……他每天總在晚上10點半才能結束工作。
“很累,但值得。”李德泉說,很多學生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接受教育或許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作為老師只能全力幫助。
每帶一屆新生,李德泉對自己的首要要求是在一個月內記清楚兩個班近百名學生的姓名。為了因材施教,他還會以PPT形式制作學生的個人簡歷,包括性格、家庭情況、愛好等,“學生也會感到備受重視”。
該校精英學院的第三屆學生戴湘衡目前在北京三一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任職服務工程師,今年3月他專程回到學校看望李德泉。
戴湘衡說,剛進入精英學院時,他是內向與不自信的,“話到嘴邊說不出口,溝通能力非常弱,李老師硬‘逼’著我說”。就這么過了一段時間,戴湘衡變得能說、會說,擁有了良好的溝通能力,各方面也都取得了長進。
出色的表現讓他在實習期間就獲得了集團的通報獎勵。這次返校,他自信滿滿地站到了師弟們的面前,分享自己的工作經歷。“能夠取得現在不錯的成績,離不開李老師的付出,更離不開學校提供的平臺。”
讓學生學習技能的時候“使勁折騰”
在教學上,李德泉還說:“我的班級從來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我不嫌棄學生惹事,給我找麻煩,但我要求學生在技能學習上能折騰。”
走進精英學院的項目化教學車間,兩個班的教學現場井然有序,大家“折騰”得不亦樂乎:有的在進行電氣元件檢測項目;有的在進行配合間隙的檢查項目;有的在默默背誦著高壓共軌系統傳感器功能;有的圍繞著車間掛滿的系統圖“斗圖”……
突然一陣喧囂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一場對抗式教學競賽剛剛結束,獲得“蒙眼拆卸安裝板上的各種規格螺栓”項目勝利的學生大聲歡呼,接著又是一陣聲音從柴油機拆裝項目傳來,三名學生剛通過現場認知考核,他們可以進入下個裝配階段了。
據悉,過關是精英學院項目化教學的獨特設計。螺栓拆裝項目,采取兩個班級對抗賽,戰勝方可獲得學分。
一名學生介紹,競賽通過現場抽簽來確定競賽對手,比賽獲勝方有項目得分,失敗方則需再次抽簽選擇對手,繼續參加對抗賽。而柴油機拆裝加認知項目,三人組隊,在將拆分完柴油機所有零部件后,還需要完成連續答對十五個針對柴油機各個部分的現場認知并回答相關理論問題,而且問題多是開放性問題,重復率少,需對知識靈活掌握,透徹理解,很有挑戰性,不管誰錯了,都需從頭再來,所以一旦過關,大家都會異常興奮。
挖機1901班朱運杰是例子。他曾在對抗賽中連輸六次,最終贏得了第七場的勝利。他坦言,中途一度很受挫,想要放棄,但在老師、同學的鼓勵和幫助下最終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堅持,相信未來遇到其他困難,我也能克服。”
退休前將教學方法傳給下一任老師
“職業教育的課堂設計一定是要對接崗位需求的。”李德泉介紹,優秀服務工程師不光要有優秀的技術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心理素質,服務工程師的工作現場復雜多樣,干擾因素多,要培養優秀服務工程師,必須進行抗壓和耐挫能力訓練。
自2016年三一職院精英學院成立,李德泉就一直承擔全部專業課程教學,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探索有效教學模式,率先實施專業老師參與學生管理的“雙班主任”模式。他還打破了固有的課程界限,以產品功能原理、技能形成過程為教學標準,開展全過程項目化教學方法。
對于畢業離校的學子,李德泉也密切關注,經常了解、詢問學生頂崗工作、通過工作反饋課程學習的情況,及時掌握項目設置、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對于學生能力的影響,結合返校學生的訪談,對部分項目教學進行調整。
在這種教學方法的指導下,精英學院的學生按照在頂崗實習階段達到企業的初級職稱,轉正后達到中級職稱標準培養,備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精英學院辦學成績斐然,其中2017級學生畢業不到一年,有40人月收入過萬,51人超8000元以上,全部獲得初級職稱,8人晉升中級職稱,在企業舉辦的專業技能比武中包攬新秀獎前三名,五人獲優秀服務工程師表彰;2018級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就表現突出,37人月收入超過8000元,7人獲得單位表彰,全部通過崗位技術等級初級認證;2019級學生中有在校學習期間憑“技術絕活”走紅網絡。
距離退休僅剩一年,李德泉說,自己會將這種教學方法的最終版體系化,傳給下一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