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b1ld9"></strike><del id="b1ld9"></del>
<span id="b1ld9"><video id="b1ld9"></video></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strike>
<span id="b1ld9"><i id="b1ld9"><del id="b1ld9"></del></i></span>
<strike id="b1ld9"><dl id="b1ld9"><cite id="b1ld9"></cite></dl></strike>
<span id="b1ld9"></span><strike id="b1ld9"><i id="b1ld9"></i></strike>
<span id="b1ld9"></span>
<ruby id="b1ld9"></ruby>
<span id="b1ld9"><dl id="b1ld9"><ruby id="b1ld9"></ruby></dl></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dl id="b1ld9"><del id="b1ld9"></del></dl></strike><span id="b1ld9"></span>
<span id="b1ld9"><video id="b1ld9"></video></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pan id="b1ld9"><dl id="b1ld9"></dl></span>
<ruby id="b1ld9"></ruby>

公司動態

首頁 > 公司動態

三一“上云”:疾慢如仇,向數據要紅利!

2021-04-06 09:12:44

最新一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專題為《“云“上中國: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故事》,報道聚焦各行各業優秀的數字化轉型企業,并講述了其中的典型案例。其中,《“上云”故事之三一重工:疾“慢”如仇,向數據要紅利》的文章,向外界介紹了作為制造企業的三一,在數字化轉型上疾慢如仇的“上云”故事。

報道原文如下:
每周日,三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梁穩根都會親自主持一場集團會議,主題只有一個:數字化。會議規模達一兩百人,會上12個事業部的總經理、工程負責人逐一向董事長匯報部門的數字化進展。

作為國內最大、全球前三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三一的年銷售額已超過1000億元,在世界各地的超級工程里,都有三一設備的參與。

但三一早已不是一家傳統的制造企業。自從將“數字化”列為集團戰略以來,三一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決心。在集團的五年規劃里,工程師人數要達到30000名,而產業工人只有3000名。

疾“慢”如仇

過去一年,三一重工總工程師易小剛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推動了數據中臺在三一重工的落地。

一個堪稱制造業目前最全場景的數據中臺在三一建成,涉及營銷、研發、計劃排產、生產執行、質量監控、商務采購、倉儲管理、客戶服務系統、融資債券、財務人事等12個業務環節。

數據中臺已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標配。通常來說,花三四年搭建都很正常。但三一相關項目組領了一份“軍令狀”:半年完成數據中臺的搭建。

梁穩根認為,數據是石油,要全力去挖,一個都不能丟。他把這層意思清晰地傳遞出去,公司上下所有人都做好了大干一場的準備。“這在湖南叫‘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數據中臺項目負責人、三一集團高級副總經理呂青海對《中國經濟周刊》如是形容。在湖南話里,“霸蠻”是指想盡辦法把一件事做成。

為了把事情做成,三一重工找到了近30家廠商。最終,國內最大云廠商阿里云入選,與三一旗下樹根互聯合作搭建三一集團的數據中臺。

過去幾年,阿里云在制造業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幫助汽車、鋼鐵等企業搭建了數據中臺。但接到三一的這項任務時,阿里云的工程師還是感到了一陣緊迫。

因為在三一重工,人人疾“慢”如仇。湖南的三一工廠里,一天有幾百臺設備下產線。在亞洲最大的智能制造車間——三一18號廠房,每45分鐘就能完成一臺泵車的組裝。
圖片
“三一速度”曾嚇退過很多國外軟件供應商。除了緊迫的時間表,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數據治理的難度也非常罕見。一般來說,中小型制造企業的業務系統不到10個,但三一重工的業務系統超過了200個。

系統數增加了20倍,業務復雜程度的增加遠不止20倍。數據工程師們首先需要把盤根錯節的業務層層剝開,找到其中的要害之處。換句話說,得先成為制造業行家中的行家。

李政權是阿里云的數據工程師,也是三一重工數據中臺項目的交付負責人。他記得項目初期受到的質疑——“你不要跟我談業務,肯定沒有我懂”。不過幾個月后,他就對核心業務的第二層、第三層都如數家珍。

最終,項目組成員從12個業務環節中篩選出75個核心業務系統,形成4000多張任務表格,1.2萬億條數據。

迅速轉身跨界不只發生在阿里云工程師的身上。項目期間,三一重工自己也招募了20多名數據工程師,希望他們能成為三一數字化的內在動力。包括李政權在內的“數據老兵”也參與了對這些三一新員工的培訓。

“交付一個項目,留下一支隊伍。這是制造企業與科技公司合作產生的奇妙的化學反應。”李政權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要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有沒有價值,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人效。

三一重工的人均產值在行業內是出了名的,2019年人均產值超過了500萬元。“人效奇跡”的背后是幾次決定性的轉型升級。

2005年,銷售額突破100億元大關之際,三一將30多套系統集成到SAP上,對生產做更精細的管理。2016年前后的行業低迷期,三一又通過信息化系統將生產周期縮短至3天,實現兩小時自動排程排產,并解決了海外代理商的管理問題。

早在2018年,梁穩根就曾表示,面對工程機械和制造業數字化浪潮,不能實現數字化升級肯定就“翻船”,轉型升級成功就會“翻身”。這也成為“一把手”狠抓數字化轉型的一段佳話。

2019年,借助信息化紅利,三一的年銷售額超過了1000億元。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外部平臺的成本和穩定性都成了問題。三一開始有了搭建自主技術平臺的想法。

過去,制造業企業普遍認為,IT只是一個輔助部門,但現在“IT引領”的觀念正逐步形成,IT不僅可以降本增效,還可以“創造出新的模式”。

“三一的數字化已經到了向數據要紅利的新階段。全域全場景的數據中臺既重要,又緊迫。”李政權表示,“但更重要的一定是下一步,如何在中臺上長出智能應用軟件。”

今年1月,在數據中臺上線一個月后,三一重工的所有事業部都收到了梁穩根的一封郵件。這封郵件提出了兩大要求:一是各事業部招聘7~8名數據建模人員、大數據分析員,提升人員能力,并形成CEO匯報制;二是各事業部制定數據洞察應用清單,每周上報至少兩個智能化應用的需求。

基于數據中臺的“智能化戰役”在三一內部已經打響,這又是一場非贏不可的戰役。

不到3個月,三一在集團內已征集到60多個智能應用軟件的需求。第一個基于數據中臺開發的智能應用軟件與能耗監控有關。管理者頭一回了解到三一的19個園區每天使用的水電量,可據此對高能耗設備重新排產,降低能耗成本。

梁穩根曾將三一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初期創業、二次創業、三次創業。對三一來說,基于數據的這場智能化戰役不亞于一次“再創業”。

創業者總有對標。三一這次對標的是誰呢?“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我們向特斯拉學習。我們也要做一家平臺公司,建好了數據中臺,未來要像阿里巴巴那樣開放API(應用程序接口)。”呂青海說,“從長遠來說,所有公司的下一步都是軟件公司。”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1年第6期)

上一篇:挖掘機市場有多火?跟著央視看三一 下一篇:把研發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2021年三一科技節圓滿舉行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