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b1ld9"></strike><del id="b1ld9"></del>
<span id="b1ld9"><video id="b1ld9"></video></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strike>
<span id="b1ld9"><i id="b1ld9"><del id="b1ld9"></del></i></span>
<strike id="b1ld9"><dl id="b1ld9"><cite id="b1ld9"></cite></dl></strike>
<span id="b1ld9"></span><strike id="b1ld9"><i id="b1ld9"></i></strike>
<span id="b1ld9"></span>
<ruby id="b1ld9"></ruby>
<span id="b1ld9"><dl id="b1ld9"><ruby id="b1ld9"></ruby></dl></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dl id="b1ld9"><del id="b1ld9"></del></dl></strike><span id="b1ld9"></span>
<span id="b1ld9"><video id="b1ld9"></video></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pan id="b1ld9"><dl id="b1ld9"></dl></span>
<ruby id="b1ld9"></ruby>

公司動態

首頁 > 公司動態

剛柔相濟,智能制造!《人民日報》整版關注三一柔性制造

2020-11-04 08:53:08

11月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創新中國版整版關注柔性制造,文章重點聚焦三一重工“燈塔工廠”,通過高度柔性的生產島、生產線,18號廠房兩條總裝配線可以實現69種產品的混裝柔性生產,快速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小規模定制需求,已成為柔性智造的典范!

具體內容如下:
今年9月,在湖南長沙的工程機械企業三一重工的國際營銷公司收到一個來自海外的特殊訂單,對上裝主動力、前支腿、底盤、控制系統以及著色都有特殊制造要求,而且這樣的泵車,對方只訂了一臺。
這樣的單子接不接?現有的生產線,能不能滿足這種特殊要求的泵車生產要求?

“當然接啊!僅僅17天,符合客戶需求的泵車便順利下線。”三一重工泵送事業部智能制造所所長饒有福告訴本報記者。

原來,三一重工的秘訣就是今年投入使用的長沙18號智能工廠的柔性生產線。“原來的制造周期需要28天左右,通過對生產線的柔性化改造后,制造周期縮短了近40%。”饒有福笑呵呵地說。

柔性制造魅力何在?如何看待柔性制造的發展前景。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滿足差異化消費需求
什么是柔性制造呢?

國際生產工程研究協會指出,柔性制造系統是一個自動化的生產制造系統,在最少人的干預下,能夠生產任何范圍的產品族,系統的柔性通常受到系統設計時所考慮的產品族的限制。

與之相對應的,剛性生產通常體現在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方面,滿足的是社會對大量工業品的需求。

而伴隨著消費結構升級,買方市場和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時效性要求的增多,滿足“多樣化、小規模、周期可控”的柔性化生產、柔性制造,市場需求日漸旺盛。

去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的《關于促進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的實施意見》指出,鼓勵企業技術創新,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生產,豐富產品種類,滿足差異化消費需求。

事實上,消費需求的變化正在倒逼生產商和服務商改變傳統模式,逐漸走向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創新型道路,柔性、快速反應的供應鏈正在成為企業競爭力之一。

柔性生產 個性多元

作為國家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之一,三一重工位于長沙的“18號工廠”,其智能化制造車間實現了生產中人、設備、物料、工藝等各要素的柔性融合。兩條總裝配線,可以實現69種產品的混裝柔性生產;在10萬平方米的車間里,每一條生產線可以同時混裝生產30多種機械設備,馬力全開可支撐300億元的產值。

按照傳統生產模式,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個或幾個規格的產品,而在智能生產線上,可根據訂單要求的不同,同時上線生產不同的產品。那么,這些傳統生產模式難以做到的事,智能柔性的生產線又是如何完成的?“18號工廠”給出了答案。

廠房的整個柔性制造生產系統包含了大量數據信息,包括用戶需求、產品信息、設備信息及生產計劃,依托工業互聯網絡將這些大數據聯結起來并通過三一的MOM(制造運營管理)系統處理,制定最合適的生產方案,最優地分配各種制造資源。

今年3月,三一重工的智能制造部門接到一項新要求:隨著公司訂單的增大,用于生產泵車的焊接轉塔作業島,產能需要提升8-12臺套/天,這意味著原來的6個工作島現在不夠用了,需要馬上增加到8個工作島。

放在過去,增加工作島可能需要對生產線進行重新布局改造,怎么著也得花上半年時間。好在采用了柔性化布局方式,從機器人采購到后期安裝加工,只用了45天就完成了生產線的柔性化改造。

更重要的是,這僅僅是對生產線進行了柔性化改造,沒有增加一條生產線,就實現了產能提高。而且,如果今后需要做調整,把工作島直接挪走就可以了,方便快捷。

像三一重工一樣,隨著“互聯網+”給供應鏈管理帶來巨大變革,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正源源不斷深入制造業。

剛柔相濟 智能制造

業內人士指出,實現柔性制造,考驗的絕不僅是企業的技術能力,還有管理等各方面的軟實力,不是依靠引入一兩項先進設備就能解決的,不能僅僅局限于對生產層面的關注,更需要全面開發上下游產業的柔性。

饒有福認為,未來,柔性制造的擴展過程中,將面臨兩個方面的難點。

首先是軟硬結合的問題,柔性制造核心的一點是要靠軟件系統識別與調度,要把新產品的要求變成程序指令,這里面,柔性程序要直接應用到生產線上,就需要對原有生產方式進行調整;

其次是數字化儲備問題。客戶需求變化是很快的,但是要把需求快速地變成產品時,就需要生產者具有快速協調能力,其設計和制造能力要達到快速交付的要求,從而滿足市場需求,而這一點,需要實現數據的橫向打通與自動化生產、智能化分析。

上一篇:數一數二!三一集團再獲“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 下一篇:“最大”噸位!“最美”工廠!三一湖州產業園2期金秋開工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