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與理想,因為看見,所以相信”
宋泰杰,是三一重工路機云貴區的一名營銷服務人員。入司六年,從初入社會的職場小白到今天的營銷骨干員工,這一路的付出與收獲,成長與蛻變,他有很多感受想跟大家分享。
>>>一個資深三一營銷人員的自白<<<
這是在三一的第六個年頭,見證了身邊的同事來來往往,我也從辦公室轉到營銷崗位,從二線走到一線。與兄弟們待在服務一線一起并肩作戰的日子,很苦,但也是讓我最留戀,成長最快收獲最多的一段經歷。
付出就會有回報,服務工作讓我感受最多的就是人性的真實和人情的溫暖。
當你驅車幾百公里,風塵仆仆只為解決客戶一個很小的故障的時候;過年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客戶一個電話過來你說我馬上過來的時候。這份用心能被客戶理解,能切實的為客戶解決問題,是我們帶給客戶的感動。
當你手指受傷,依然作業一線,客戶熱心關懷,說你其實可以過段時間再來的時候;當解決完故障,客戶堅持要前往客運站送你的時候;在機器底下,頭發上混著液壓油,塵土,客戶遞過來的一瓶水時候。這何嘗不是客戶帶給我們的感動。
“用偏執的態度,窮盡一切手段,將服務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它代表的是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
初入三一的模樣還歷歷在目,2011年那個炎熱的夏天,大學畢業的我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安逸的老家,來到了云南。在這里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是勇氣,是激情,也是我對未來的向往!
“這份工作還真不是誰都能做的”,轉入營銷崗位前一位前輩這么跟我說。起初,我還不能理解,難道真就那么難?但當我開始真正融入這個服務體系之后,身邊的同事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帶給了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動,也讓我更加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在西藏阿里的無人區,我們的服務人員克服高反等困難,不斷刷新著世界最高海拔瀝青攪拌站的記錄。
為了響應“一帶一路”的號召,我們的工程師遠離家鄉,去到氣候惡劣、物質匱乏的埃塞俄比亞,其中的艱辛大概只有他們自己才懂。
接到客戶報修電話時,杜建凱還在一百公里外的另一處做維修服務。趕到現場后,他來不及喘口氣休息一下,直接就鉆進了機車底盤下面開始檢修。連續幾個小時的工作,他早已又累又餓,身上也已經是汗流浹背。當故障終于被排除,他才真正松了口氣。
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誠的日積月累。用心做好服務,是客戶也是朋友。
一顆螺絲釘可能導致一臺攤鋪機無法正常運行;一根信號線可能導致一臺壓路機就此罷工;一個O型圈可能導致一臺平地機就此癱瘓,一車瀝青料因此廢棄掉,一個施工隊因此停工……是的,螺絲釘,線,O型圈,它們很小,但是,對于客戶而言,這些都很重要。當客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在!
初識客戶李斌,當時他在公路段擔任設備科科長,與他結緣是因為一次普通的四臺設備全套保養。他稱我小宋,他說,以后有需要買設備我就找你。一句當年的約定,確已成真,客戶的發展很快,以后四年多時間購買我司兩臺雙鋼輪兩臺膠輪。之后又陸續購買了平地機,雙鋼輪,膠輪,銑刨機,攤鋪機等。
緣分確實很奇妙,但我想更多的是因為彼此的誠心。李總說,以后你來這邊一定得來找我。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著實很觸動我。我想,得到客戶的信任和肯定,大概是我們所有營銷人員工作的價值所在吧。
最初所擁有的只是夢想,以及毫無根據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從這里出發。
年少總能跟輕狂掛鉤,但多年的三一工作生涯,教會我腳踏實地。每一個我們的客戶,每一個優秀的三一人,資產都是一步步“苦”出來的。他們的勇氣,毅力,遠見,勤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只有植根于自己的工作崗位,踏踏實實踐行,理想才離我們越來越近!
說不清夢想是什么,但是每一天對于生活的感知,讓我覺得我離當初的夢想已經越來越近,一切都在變得越來越好!且行且努力!我們因為相信,所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