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長沙全部工業總產值為1300.62億元;至2015年,長沙工業產值已達萬億規模。十年間,長沙工業增長了530%。相比株洲、湘潭等重工業老區,長沙工業基礎并不算強,卻孕育了三一重工等龍頭企業。
站在新的發展風口,長沙正在借力“互聯網+”,以智能制造推動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加速打造“國家智能制造中心”。
三一等龍頭企業帶動,促當地及周邊產業鏈完善
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泵車生產線上,幾名工人正在進行泵車部件安裝
隨著工程機械行業持續回暖,春節假期還未過完,三一重工即復工生產,開足馬力趕訂單。
積極擁抱智能制造,龍頭企業快速發展,正加速推動長沙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3月初,湖南省主要領導赴三一重工調研項目建設工作,就眾智新城項目推進問題現場辦公。作為三一重工推動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三一眾智新城智造創新旗艦項目擬投資300億元,在長沙產業園引入“現代工業家+”體系,建設工程機械主題的現代工業經濟綜合體。
在三一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長沙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并帶動完善當地及周邊城市的上下游產業鏈配套。長沙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三一重工通過發展租賃業務,帶動了長沙機械設備融資租賃市場的發展。
跨越“低谷” ,三一智能制造引領快速發展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行業統計數據,2017年1至12月納入統計的25家主機制造企業,合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140303臺,超過2015年、2016年的銷量之和,創下自2012年以來最高銷量,意味著工程機械行業加速復蘇。其中,三一重工實現銷售近3萬臺,超過2011年歷史頂峰銷量。
作為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產業,工程機械2005年起進入發展加速期,并在2010年成為長沙第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十二五”規劃初期,其增速最高曾達40%以上,工業總產值最高超過1900億元。
受國內基建步伐放緩、外部環境和宏觀政策等影響,2012年下半年起,長沙工程機械產業發展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全行業企業數減少了75%,客戶也減少了。”三一重工總裁辦主任陳靜回憶。
三一自主研發的消防車設備
面對“低谷期”,三一重工通過“開源節流”,對企業制度流程進行重新梳理,與IBM、華為合作開發新系統,持續推進智能制造,大幅提升企業流程效率。
在湖南省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主任、九三學社湖南省副主委吳金明看來,目前,眾多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建設工程對工程機械產業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預計這些國家的發展將帶給中國工程機械二三十年的黃金發展期。”吳金明說,國內建設正從地表大規模轉向地下,地鐵盾構機和一些特種設備的市場增長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00%。
隨著工程機械行業的“復蘇”,三一等長沙工程機械龍頭企業正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布局全球市場,加大產品結構調整,通過大力實施智能化制造,助推產業的轉型升級。
搭建平臺促工業“上云”
在三一重起寧縣產業園,幾名工人正在進行起重機上車預裝
除了來自企業的創新力量,系列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撐,亦加速推動長沙裝備制造業實現新發展。
2017年6月,長沙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振興長沙工業實體經濟的若干意見》,圍繞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等5個方面,用30條具體措施,激發產業活力,振興長沙工業實體經濟。目前,“工業30條”的首批74個配套細則(方案)已出臺。
三一重工相關負責人表示,“工業30條”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福利,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建設成本、運營成本、技改成本。“這是國內目前干貨最多、可操作性最強、綜合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振興工業實體經濟的政策文件,足以載入長沙工業發展史冊。”《經濟日報》如是評價。
據了解,三一集團還投資孵化了“根云”平臺,目前已覆蓋了30多個細分行業,包括紡織機械、發電機組、農用機械、數據機床、3D打印等等,并且正逐步向700多個行業拓展,為客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