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b1ld9"></strike><del id="b1ld9"></del>
<span id="b1ld9"><video id="b1ld9"></video></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strike>
<span id="b1ld9"><i id="b1ld9"><del id="b1ld9"></del></i></span>
<strike id="b1ld9"><dl id="b1ld9"><cite id="b1ld9"></cite></dl></strike>
<span id="b1ld9"></span><strike id="b1ld9"><i id="b1ld9"></i></strike>
<span id="b1ld9"></span>
<ruby id="b1ld9"></ruby>
<span id="b1ld9"><dl id="b1ld9"><ruby id="b1ld9"></ruby></dl></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trike id="b1ld9"><dl id="b1ld9"><del id="b1ld9"></del></dl></strike><span id="b1ld9"></span>
<span id="b1ld9"><video id="b1ld9"></video></span> <strike id="b1ld9"></strike>
<span id="b1ld9"><dl id="b1ld9"></dl></span>
<ruby id="b1ld9"></ruby>

公司動態

首頁 > 公司動態

易小剛:其實人人都可以創新

2017-09-28 11:13:58

易小剛一到長沙,就開始全心琢磨混凝土輸送泵(又稱拖泵)。為避開技術壁壘,易小剛改變思路,另辟蹊徑。“別人用專用零件我們就用通用零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技術改進和集成。”

混凝土拖泵在進行高低壓切換時,需要換接不同的管子。易小剛大膽設計了一個可以旋轉90度的閥門,不料遭致了從工人到車間主任的一致反對:國外都是用管子,客戶也沒提意見,怎么能換呢?最后,還是董事長梁穩根拍板支持易小剛。終于,一個工作原理與原有產品完全不同的液壓集流閥組設計出來了。企業的第一 個也從此誕生。

“這不是很難的突破,只是思路的改變。”易小剛直言。拋開常規的模仿國外產品設計的路徑,而是在國內外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這正是三一重工出奇制勝的秘密武器。 “有些人每天畏畏縮縮,好像創新離我們很遠。其實,不是這樣。”易小剛說。在他看來,這種對國外技術的恐懼實際上源于對“創新”本身缺乏正確認識。

在討論技術問題時,有兩句話易小剛是不允許技術人員說的:一句是“國外是這么做的,我們也這么做”,另一句是“國外沒有這么做過,我們也不能這么做”。易小剛還會反問:“國外是錯的,難道你也跟著錯嗎?”

“如果說我對我們這個團隊有什么貢獻的話,就是把我的這種創新思維不斷地灌輸到我們8000多人的研發團隊里面,然后跟著我的研發團隊一起,不斷地去突破一個個的技術,解決一個個的問題。”易小剛說。

“創新,是一種文化,一種理念,一種膽量。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創新。”這就是易小剛理解的“創新”,現已成為全體三一科研團隊的信條。

正是依靠這種持續不懈的技術創新,三一不僅為中國贏得了尊嚴,還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2011年3月,由易小剛主持研制的62米泵車馳援日本福島核電站。在整個注水作業過程中,62米泵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東京電力公司對三一泵車的突出表現給予高度贊揚,表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些日方人員更是親切地稱呼三一泵車為“大長頸鹿”。三一更是由此成為一張中國名片。三一重工在國際救援中的數次優異表現,使得中國制造開始撕下“價格低廉”、“質量低劣”的標簽,大幅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并開始在被歐美長期壟斷的機械制造產業擎起中國旗幟。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高度評價三一:“它不僅僅引領了泵車技術的發展,也引領了我們國家整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發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云鶴院士在長沙親手將自己的書法作品“科技造就三一,品質改變世界”贈予易小剛。這既是對三一集團科技創新品質的肯定,也是對易小剛這位科技企業技術領軍人的不懈創新的由衷贊賞。

上一篇:易小剛——三一集團總工程師 下一篇:易小剛,危難之時顯身手,一腔熱血獻三一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