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文件后,我國智能制造的戰略及實施展現出更為清晰透徹的景象。
隨著國家及行業政策的傾斜,行業企業也均在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不斷發力。那么,圍繞著制造業+互聯網的融合,聚焦于產業鏈+產業鏈的整合,強勢企業間的跨界組合,似乎成為了企業間、行業內,凝聚智能制造力量的最佳途徑。
但是當每個企業都想多元發展,成為斜杠青年的時候,是否考慮過合作后尤其是海外并購后帶來的水土不服,又或是是非纏身?跨界組合,到底能否解決互聯網與制造業的產業融合呢?本文將為您探析2017年智能制造領域,剖析其中的合作模式及未來發展趨勢,期望行業人能夠從中獲取思考。
技術牽手市場 取長補短擇其善
近些年,在國際金融形勢、國家政策導向以及行業趨勢等各方面因素的指引下,擁有足夠資本積累且運營能力較強,盈利周期稍短的汽車、家居等行業率先進入了大并購時代。緊隨其后,機器人、機床乃至航空航天、軍工等行業也邁開了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的并購步伐。
那么,在眾多并購模式中,技術與市場的組合,可堪稱為基于核心競爭力的并購。在這類并購中,發起并購的企業多以綜合型企業為主,他們大多具有強大的市場掌控力以及多元產品輻射力,被并購企業卻是在某一領域或針對某一類設備具有絕對技術優勢。通過這種“貴族聯姻”,并購雙方達成了市場和技術的互通結合,完美滿足了雙方的渴求,同時,更疊加了用戶對雙方品牌的信任。
生產鏈接銷售 酒香也怕巷子深
針對生產與銷售的渠道組合,是企業基于終端平臺的合作模式。將產品品質全然呈現于銷售渠道,并第一時間觸及用戶內心。正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聯網的運作模式下,產品遞交環節變得愈加重要。
技術拼湊技術 眾人拾柴火焰高
技術之間的融合在行業并購中并不多見,讓雙方拿出彼此最核心的東西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在這個互聯網革新的時代,單個企業的力量往往是不夠的,資源疊加,凝聚力量似乎是轉型升級的又一突破口。
2017年1月9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與華為企業云簽訂了云計算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在工業、智慧城市等物聯網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入合作。
三方攜手將發揮樹根互聯在物聯網云服務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優勢,依托華為企業云在云服務領域的品牌、技術、服務、網絡覆蓋等方面的優勢,在工業、智慧城市等領域打造國內領先的基于云服務模式的工業物聯網云、智慧城市領域解決方案。
對未來跨界合作的三點建議
2016年,是抱團取暖的一年,2017年或被定義為并購與合作的最好時代。但是合作是機遇同樣更是挑戰,如果2017年真的是大合作當道,那么企業清晰的發展路徑、擁有智能制造的思維以及企業間的包容似乎比利益糾葛來得更為關鍵。
1.自身判斷更重要。站在行業發展的基線上來看,盡管現今合作是融通資源的最好方式,但是企業對自身路徑的判斷也同樣重要。
當下,企業必須做好自身的核心機制布局——把脈國家政策趨勢,深探行業客戶需求,緊跟一線市場步伐。無論是否參與并購,無論是否融入合作,每個企業都必須做好迎接這一時代的準備。即便最后我們并沒有搭上合作的便車,那我們也是那個獨樹一幟的精英企業。
2.智能思維應為先。智能制造具有超強的魔力,指引著整個工業行業逐步向更高階層攀升,物聯網,云制造成為行業追求的尖端。但是在智能制造之路的行進中,行業人可能會感到困苦,技術瓶頸難以突破,系統鏈接無法逾越,服務領域并不完善。受困于這些阻礙,絕大部分企業尤其是民族品牌仍然在智能化圈子的周圍徘徊,并未真正融入智能化發展的團隊中。
那么,面對這些現階段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該如何是好?縱觀趨勢,或許智能化的應用并不完全取決于硬件設施的革新,最先重要的是思維領域的認知。那么,帶動思維的轉變就變得更加重要。
3.堅持包容必持續。并購或者合作就像是貴族聯姻或是嫁入豪門一樣,合作總有矛盾,并購也總需要過程。尤其是面對海外合作,水土不服,是非糾纏似乎都不可避免。在過往的海外合作中,在運營階段夭折的案例也數不勝數。所以目前看來,在實際運營中,企業除了需要堅持明確的戰略,清晰的發展思路,企業間的彼此協商,文化間的包容,或許也是決定我們能否走下去,并且相對長時間順暢走下去的關鍵。
在未來向智能制造邁進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的是思維戰略、核心技術、解決方案,還有信心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