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三一重型能源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三一重能”)已簽風電裝備訂單達到100萬千瓦,比去年全年翻了一番,增長非常快速。談及這一成績時,三一集團副總裁、三一重能總經理謝志霞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此時,謝志霞擔任三一重能總經理一職只有一年有余。可在2014年,三一重能新增裝機的表現就很優異,新增裝機容量較上一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三一重能的定位是成為EPCOTF整體方案最佳的解決者,成為清潔能源有影響力的投資者,成為運維、部件、再制造等后市場最優的服務者。
對于未來,謝志霞表示,三一重能希望利用自身的全產業鏈優勢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助力風電產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全球風電的第一品牌。
精益制造
說起三一重能的由來,還得從2013年說起。彼時,三一集團開始轉型,除了傳統的工程機械外,準備大力推進的另外一個業務板塊就是能源和能源裝備領域,其中,風電占據最重要的位置。
在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看來,能源和能源裝備領域有可能再造就一個“三一重工”。也就是從2013年底開始,能源及能源裝備是三一集團未來的“一號戰略”、最核心的業務板塊。三一集團寄希望于風電板塊的優先發展,能夠帶動能源和能源裝備板塊的其他產業發展。
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是三一重能兩大系列主要產品之一,另一個是大功率油氣田成套設備。
對于風電制造商來說,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至關重要。于是,從增速器、發電機、控制系統到葉片等均得由三一重能自己研發、制造,而且精益求精,制造航空級品質的三一風機。
目前,三一重能已經完全掌握風電產品的中速、高速雙饋風電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包括葉片、增速箱、發電機、控制系統等在內的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形成制造能力。
而由于發電機、增速機、變壓器、葉片、塔筒等重大部件均由三一重能自己研發,這樣的模式對于現在的三一重能來說,其最大的優勢便是產品質量可控,可以真正發揮其核心競爭力。
據謝志霞介紹,三一重能的風機產品具有“兩高一低”的特點,也就是高發電量、高可靠性、低維護成本。單機可以超發10%電,保證風機可利用率97%以上,實際可利用率可達到98%。
這一出色表現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例如,2015年1月,三一重能一舉中標中國華能集團四個標段、近8億元的風電訂單。這是華能集團最大單筆招標項目,也是三一重能有史以來獲得的最大單筆訂單。
除了陸上風機的技術籌備之外,三一重能在海上風電亦有布局。目前,三一重能研發團隊正在研發6.0、8.0兆瓦風機。三一重能也有意打造一個專屬的海上風電施工團隊。
精心建設
如今,三一重能的風電板塊不僅僅做風電產品銷售,還投資或運營風電場,直至全產業鏈,即由原來單純的設備制造商,轉型成制造、服務、投資企業,改變以往過度依賴主機設備銷售的模式。
目前,三一重能正在湖南寧鄉建造其第一個風電場,項目規模為50兆瓦,該風場所有的風機均使用三一重能最新研發的低風速2.0兆瓦風機。據謝志霞介紹,目前該風電場正在進行土建施工,今年7月開始吊裝,8月底9月初并網完畢。樣機已經做成。
“我們的新技術已經完全成熟了,但為了讓客戶放心,我們自己先建一個風場,給大家看試驗的效果。”謝志霞說,預計在今年,三一重能會在南方建造100—150兆瓦的風場。而擁有40到60個風場是三一重能的中短期目標。
而湖南邵陽、江西贛南的風電場正處于招投標階段,謝志霞信心十足地說:“10萬千瓦肯定能實現。”
精誠服務
在國電集團龍源電力集團公司原總工程師楊校生看來,對于三一重能來說,制造是強項,但服務,也就是總體解決方案是將來發展的趨勢和目標。“服務可以彌補制造的不足,制造商做服務專業化是最有利的。”
風電項目的運營期長達20至25年,售后服務和選擇正確的風機同樣重要。為此,三一重能建立了遠超出行業標準的“航空級服務體系”,并努力推動其成為行業標準。
三一重能行業首創“一倉一吊一車”一站式服務理念,風采現場配備航空服務艙及流動式綜合診斷系統,快速響應,保證風機始終保持其固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此,由三一自主研發的風機維護專用汽車吊,可實現風機大部分空中維護,比履帶吊效率提升5倍以上。
而對于后期的運營服務,三一重能有著“12315”服務,即1刻鐘相應,2小時到達現場處理,一般問題3天解決,停機情況下15天內解決。
相比于其他企業,謝志霞認為,三一重能風機的優勢是“高發電量與高可靠性”。
此時,謝志霞擔任三一重能總經理一職只有一年有余。可在2014年,三一重能新增裝機的表現就很優異,新增裝機容量較上一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三一重能的定位是成為EPCOTF整體方案最佳的解決者,成為清潔能源有影響力的投資者,成為運維、部件、再制造等后市場最優的服務者。
對于未來,謝志霞表示,三一重能希望利用自身的全產業鏈優勢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助力風電產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全球風電的第一品牌。
精益制造
說起三一重能的由來,還得從2013年說起。彼時,三一集團開始轉型,除了傳統的工程機械外,準備大力推進的另外一個業務板塊就是能源和能源裝備領域,其中,風電占據最重要的位置。
在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看來,能源和能源裝備領域有可能再造就一個“三一重工”。也就是從2013年底開始,能源及能源裝備是三一集團未來的“一號戰略”、最核心的業務板塊。三一集團寄希望于風電板塊的優先發展,能夠帶動能源和能源裝備板塊的其他產業發展。
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是三一重能兩大系列主要產品之一,另一個是大功率油氣田成套設備。
對于風電制造商來說,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至關重要。于是,從增速器、發電機、控制系統到葉片等均得由三一重能自己研發、制造,而且精益求精,制造航空級品質的三一風機。
目前,三一重能已經完全掌握風電產品的中速、高速雙饋風電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包括葉片、增速箱、發電機、控制系統等在內的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形成制造能力。
而由于發電機、增速機、變壓器、葉片、塔筒等重大部件均由三一重能自己研發,這樣的模式對于現在的三一重能來說,其最大的優勢便是產品質量可控,可以真正發揮其核心競爭力。
據謝志霞介紹,三一重能的風機產品具有“兩高一低”的特點,也就是高發電量、高可靠性、低維護成本。單機可以超發10%電,保證風機可利用率97%以上,實際可利用率可達到98%。
這一出色表現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例如,2015年1月,三一重能一舉中標中國華能集團四個標段、近8億元的風電訂單。這是華能集團最大單筆招標項目,也是三一重能有史以來獲得的最大單筆訂單。
除了陸上風機的技術籌備之外,三一重能在海上風電亦有布局。目前,三一重能研發團隊正在研發6.0、8.0兆瓦風機。三一重能也有意打造一個專屬的海上風電施工團隊。
精心建設
如今,三一重能的風電板塊不僅僅做風電產品銷售,還投資或運營風電場,直至全產業鏈,即由原來單純的設備制造商,轉型成制造、服務、投資企業,改變以往過度依賴主機設備銷售的模式。
目前,三一重能正在湖南寧鄉建造其第一個風電場,項目規模為50兆瓦,該風場所有的風機均使用三一重能最新研發的低風速2.0兆瓦風機。據謝志霞介紹,目前該風電場正在進行土建施工,今年7月開始吊裝,8月底9月初并網完畢。樣機已經做成。
“我們的新技術已經完全成熟了,但為了讓客戶放心,我們自己先建一個風場,給大家看試驗的效果。”謝志霞說,預計在今年,三一重能會在南方建造100—150兆瓦的風場。而擁有40到60個風場是三一重能的中短期目標。
而湖南邵陽、江西贛南的風電場正處于招投標階段,謝志霞信心十足地說:“10萬千瓦肯定能實現。”
精誠服務
在國電集團龍源電力集團公司原總工程師楊校生看來,對于三一重能來說,制造是強項,但服務,也就是總體解決方案是將來發展的趨勢和目標。“服務可以彌補制造的不足,制造商做服務專業化是最有利的。”
風電項目的運營期長達20至25年,售后服務和選擇正確的風機同樣重要。為此,三一重能建立了遠超出行業標準的“航空級服務體系”,并努力推動其成為行業標準。
三一重能行業首創“一倉一吊一車”一站式服務理念,風采現場配備航空服務艙及流動式綜合診斷系統,快速響應,保證風機始終保持其固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此,由三一自主研發的風機維護專用汽車吊,可實現風機大部分空中維護,比履帶吊效率提升5倍以上。
而對于后期的運營服務,三一重能有著“12315”服務,即1刻鐘相應,2小時到達現場處理,一般問題3天解決,停機情況下15天內解決。
相比于其他企業,謝志霞認為,三一重能風機的優勢是“高發電量與高可靠性”。